fēng chuī cǎo dòng

风吹草动

拼音 fēng chuī cǎo dòng怎么读

注音 ㄈㄥ ㄔㄨㄟ ㄘㄠˇ ㄉㄨㄥˋ

繁体 風吹草動

感情 中性

近义词 蛛丝马迹

风吹草动的意思

微风一吹;草就晃动。比喻轻微的动荡或变故。

出处《敦煌变文集・伍子胥变文》:“偷踪窃道,饮气吞声。风吹草动,即便藏形。”

用法联合式;作宾语、定语;与有等连用。

例子万一后边有些风吹草动,被人发觉,不要说道无颜面见令尊,传将出去,小生如何做得人成?(明・凌濛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卷二十三)

正音“吹”,读作“chuī”,不能读作“cuī”。

辨析见“打草惊蛇”。

谜语 卷我屋上三重茅 (谜底:风吹草动)

故事 春秋时期,楚平王十分昏庸荒淫,竟霸占自己的儿媳妇,太子老师伍奢认为不妥被抓起来,楚平王命他写信叫回外地的儿子伍尚与伍员(伍子胥)。伍尚回去后与父亲被杀,伍子胥历尽艰辛,昼伏夜出,十分小心风吹草动,终于逃到吴国。

风吹草动的详细解释

【释义】

风吹起,草木摇动。比喻轻微的动静变化。※语或出敦煌变文《伍子胥变文》。

【典源】

※敦煌变文《伍子胥变文》(据《敦煌变文集新书》卷五引)

悲歌已了,由怀慷慨,北背楚关,南登吴会。属逢天暗,云阴叆。失路傍徨,山林摧滞。怪鸟成群,虫狼作队,禽号姓姓(狌狌),兽名狒狒。忽示(尔)心惊,拔剑即行。[匣中光出,遍野精明,中有日月,北斗七星〕心雄惨烈,不惧千兵。[1]捉我,事未消宁〕,[2]被擒获,百死无生。[偷踪窃道,[3],风吹草动,即便藏形〕。剑歌已了,更复前行。[北跨广陵,南登吴会,关津忽切,州县严加,勒铺交横,镇代相续。潜身避影〕,一步一前,不经旬月之间,即至吴国。一依鱼人教示,披发遂入市中,涂面上[而行〕,獐狂大哭三声,东西驰走。

注解

[1]平王:?∼公元前516,春秋时楚国国君。熊氏,名居,一作子居,字弃疾,灵王之子。灵王死,诈杀兄公子比、子皙而自立。后恐国人作乱,故施惠于百姓。在位十三年,谥平。

[2]傥:如果、假若。同“倘”。

[3]饮气吞声:形容含怨抱恨而无法表态发泄。见“忍气吞声”。

【典故】

在草原上,风只要轻轻掠过,草就会摇动,所以“风吹草动”一语可用来比喻轻微的动静变化。使用此语比较早的文献如敦煌变文《伍子胥变文》。春秋时,伍氏一家本在楚国仕宦,伍子胥的父亲和哥哥因为得罪了楚平王而被杀,只有他一人逃到吴国。后来伍子胥受到吴王阖庐的赏识,帮助吴国从衰微的国势走向富强,进而使吴成为一方的霸主。他更藉著救援蔡国的名义,出兵攻打楚国,并在占领楚国郢都之后,命令士兵挖出平王的尸骨鞭笞,报了父兄被杀之仇。在敦煌变文《伍子胥变文》中,描写伍子胥逃亡时,平王的追兵在后紧追不舍,他躲躲藏藏,心中十分惊惧,一旦被平王抓到,肯定会难逃一死,所以只要有一点点不对劲的动静,他就会立刻藏身起来,等到确定没有追兵后才继续逃亡。后来“风吹草动”这句成语也多用在于惊惧的状况中。

【书证】

  • 01.《敦煌变文集新书・卷五・伍子胥变文》:“傥被擒获,百死无生。偷踪窃道,饮气吞声,风吹草动,即便藏形。”(源)
  • 02.宋・谢良佐《上蔡先生语录》卷上:“我自有命,若信不及,风吹草动,便生恐惧忧喜,枉做却闲工夫,枉用却闲心力。”
  • 03.《水浒传》第二四回:“嫂嫂休要这般不识羞耻,为此等的勾当,倘有些风吹草动,武二眼里认的是嫂嫂,拳头却不认的是嫂嫂。”
  • 04.《醒世恒言・卷二○・张廷秀逃生救父》:“却说陈氏自从打发儿子去后,……已到十日之外,风吹草动,也认做儿子回来,急到门观看。”
  • 05.《初刻拍案惊奇》卷二三:“万一后边有些风吹草动,被人发觉,不要说道无颜面见令尊,传将出去,小生如何做得人成?”
  • 06.《镜花缘》第五七回:“倘有丝毫风吹草动,管他甚么天文课象,我们只好且同五弟并承志哥哥杀上长安,管教武氏寸草不留,他才知文家利害!”

【用法】

语义风吹起,草木摇动。

类别用在“风吹草木”的表述上。

例句

山坡上这片芦苇花,风吹草动,煞是漂亮。

秋天的稻田,在一阵风吹草动后,掀起一波波金黄色的稻浪。

语义比喻轻微的动静变化。

类别用在“轻微变化”的表述上。

例句

你留在这里继续监视,一有风吹草动,就打电话通知我。

现在大家有如惊弓之鸟,任何风吹草动,都会让人心惊肉跳。

这帮歹徒警觉心很高,一有风吹草动,他们立即更换窝藏地点。

小羚羊一边吃著草,一边注意著四周环境,一点轻微地风吹草动,也会把牠吓跑。

风吹草动的翻译

  1. the slightest sign of disturbance(at the mere rustle of leaves in the wind)
  2. ちょっとした異変(いへん),微小(びしょう)な変事(へんじ)
  3. едвá что случится
  4. susurrement de feuilles dans le vent

风吹草动成语接龙

“动”字开头的成语接龙(顺接)

  • 动辄得咎
  • 咎由自取
  • 取长补短
  • 短兵相接
  • 接踵而来
  • 来日方长
  • 长驱直入
  • 入不敷出
  • 出神入化
  • 化为乌有
  • 有朝一日
  • 日月如梭
  • 梭天摸地
  • 地大物博
  • 博古通今
  • 今非昔比
  • 比比皆是
  • 是古非今
  • 今是昨非
  • 非驴非马
  • 马首是瞻
  • 瞻前顾后
  • 后来居上

风吹草动成语接龙

“风”字结尾的成语接龙(逆序)

  • 满面春风
  • 功德圆满
  • 好大喜功
  • 投其所好
  • 臭味相投
  • 口尚乳臭
  • 良药苦口
  • 丧尽天良
  • 心惊胆丧
  • 将心比心
  • 虾兵蟹将
  • 水母目虾
  • 跋山涉水
  • 打谩评跋
  • 风吹雨打
  • 甘拜下风
  • 食不求甘
  • 丰衣足食
  • 羽毛未丰
  • 威凤一羽
  • 耀武扬威
  • 潜光隐耀
  • 蛇行鳞潜

风吹草动字义分解

读音(fēng,fěng), 风部,共4画

㈠ 风 [ fēng ]

①. 空气流动的现象。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。 如: 风向。风速。风级。风险。风波(喻纠纷或乱子)。风雨如磐(a.指风雨不断,天色黑暗,给人以重压的感觉;b.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)。风花雪月(喻堆砌词藻,内容贫乏的的诗文)。

②. 像风那样迅速、普遍的。 如: 风潮。风靡一时。风驰电掣。

③. 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、习俗。 如: 风气。风习。风物(某地特有的景物)。风尚(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)。

④. 消息,传闻。 如: 风传(chuán )(传闻)。闻风而动。

⑤. 表现在外的景象、态度、举止。 如: 风景。风度。风格(a.气度,作风;b.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、艺术特色)。风骨(a.刚强的气概;b.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)。风致。风采(a.人美好的礼仪举止,亦作“丰采”;b.文采;c.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)。风骚(a.指举止轻佻,如“卖弄风风”,一般指妇女;b.中国的《诗经》和《楚辞》的并称)。

⑥. 指民歌、歌谣。 如: 国风(《诗经》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)。采风。

⑦. 中医学指某些疾病。 如: 风瘫。风湿。

⑧. 姓。

㈡ 风 [ fěng ]

①. 古同“讽”,讽刺。

读音(chuī), 口部,共7画

①. 合拢嘴唇用力出气。 如: 吹打。吹灯(a.把灯火吹灭;b.喻人死亡;c.喻失败、垮台)。吹毛求疵。吹鼓手(a.办婚、丧事时吹奏鼓乐的人;b.胡乱吹捧和宣扬别人的人)。吹灰之力。

②. 说大话。 如: 吹牛。吹嘘。

③. 类似吹的动作。 如: 吹拂。风吹草动。

④. (事情)失败。 如: 吹台。

⑤. 消息流传,鼓动宣传。 如: 鼓吹。

读音(cǎo), 艸部,共9画

①. 对高等植物中除了树木、庄稼、蔬菜以外的茎干柔软的植物的统称;广义指茎干比较柔软的植物,包括庄稼和蔬菜。 如: 青草。野草。茅草。水草。花草。草鞋。草堂(茅草盖的堂屋,旧时文人以此自称山野间的住所,有自谦卑陋的意思)。草原。草坪。草行露宿。草菅人命。

②. 特指用作燃料、饲料的稻麦之类的茎叶。 如: 草料。柴草。稻草。

③. 粗糙,不细致。 如: 草率(shuài )。草鄙(粗野朴陋)。草具(粗劣的食物)。

④. 汉字的一种书体。 如: 草书。草字(亦为旧时谦称自己的别名)。章草(草书的一种,笔画保存了一些隶书的笔势,因其最初用于奏章,故名“章草”)。狂草。草体(❶指汉字草书;❷拼音文字的手写体,有大草、小草之分)。

⑤. 打稿子,亦指稿子;引申为初步的,非正式的。 如: 草拟。草诏(为皇帝草拟诏书)。

⑥. 荒野,原野,引申为在野的、民间的。 如: 草野。草莽。草寇。草贼。

⑦. 雌性的(用于某些家畜、家禽)。 如: 草鸡。

读音(dòng), 力部,共6画

①. 改变原来位置或脱离静止状态,与“静”相对。 如: 变动。波动。浮动。振动(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,不断作往复运动。亦称“振荡”)。震动(a.颤动或使颤动,如“门窗动动了一下”;b.重大事情或消息使人心不平静,如“动动全国”)。

②. 使开始发生。 如: 发动。

③. 使用。 如: 动用。动武。动问(客套话,请问)。

④. 使起作用或变化,使感情起变化。 如: 感动。动人心弦。娓娓动听。动容。

⑤. 吃(多用于否定式)。 如: 这几天不动荤腥。

⑥. 非静止的。 如: 动画。

⑦. 可变的。 如: 动产。

⑧. 行为。 如: 举动。动作。

⑨. 常常。 如: 动辄得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