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hí tái

不识抬举

拼音 bù shí tái jǔ怎么读

注音 ㄅㄨˋ ㄕˊ ㄊㄞˊ ㄐㄩˇ

繁体 不識抬舉

感情 贬义

近义词 不识好歹不受抬举 不中抬举

反义词 感恩戴德

不识抬举的意思

识:知道;抬举:称赞;提拔。
不懂得或不珍视别人对自己的好意。也作“不受抬举”。

出处明・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64回:“这和尚好不识抬举。”

用法动宾式;作谓语、定语;形容对人强烈不满。

例子这贱人不识抬举(明・许仲琳《封神演义》第七回)

正音“举”,读作“jǔ”,不能读作“jū”。

辨形“抬”,不能写作“拾”。

辨析见“不识好歹”。

歇后语 1. 木偶人坐轿子 —— 不识抬举
2. 丑丫头坐轿 —— 不识抬举
3. 坐轿跌跤 —— 不识抬举
4. 坐花轿哭丧 —— 不识抬举

谜语 木偶人坐轿 (谜底:不识抬举)

不识抬举的详细解释

【释义】

指责人不接受或不自知别人的礼遇优待。※语或出《西游记》第六四回。

【典源】

※《西游记》第六四回

三藏听言,遂变了颜色,跳起来高叫道:“汝等皆是一类怪物,这般诱我!当时只以低行之言,谈玄谈道可也;如今怎么以美人局来骗害贫僧!是何道理!”四老见三藏发怒,一个个咬指担惊,再不复言。那赤身鬼使,暴躁如雷道:“这和尚好不识抬举!我这姐姐,那些儿不好?他人材俊雅,[1],不必说那[2],只这一段诗材,也配得过你。你怎么这等推辞!休错过了!孤直公之言甚当。如果不可苟合,待我再与你主婚。”三藏大惊失色。凭他们怎么胡谈乱讲,只是不从。

注解

[1]玉质娇姿:形容姿貌肌肤之美。

[2]女工针指:指纺织、刺绣、缝纫等工作。

【典故】

“不识抬举”的“抬举”,是指别人对自己的看重和礼遇,“不识抬举”是用来指责人不接受或不自知别人的礼遇优待。见用于《西游记》第六四回。这一回中提到:唐三藏和徒弟们在西去求经的路上,经过一条布满荆棘的路,来到一座古庙前。一阵风吹起,忽然出现了一位老者,把唐三藏带到一座石屋前,向他说明来意,因为夜晚风清月霁,特请唐三藏来会友谈诗。接著又出现了三位老者,各有称号,对待唐三藏也非常礼遇,邀请他进入石屋饮茶吟诗,然后这五人就著诗兴,相和起来了。过了许久,有两个青衣女童提著一对灯笼,后引著一位仙女,仙女手上转动著一枝杏花,笑吟吟地走进门。这位仙女原来是杏仙,容貌美丽,仪态端庄,因听闻有佳客在此,也来一起吟诗。她并且对唐三藏表达爱慕之意,一旁四位老者也都愿意做媒,成就这份姻缘。但唐三藏一听,脸色丕变,大声数落他们共同设此美人计要来陷害他。四老一看唐三藏生气,都不再多说了。此时四老的赤身使者却暴跳如雷地指责唐三藏,说他不识抬举,竟然不接受大家的美意!这个杏仙长得漂亮,有才华,别说那些女工方面的事,就她先前所吟的那段诗,就足以匹配得过。极力要促成他俩。这时唐三藏已经大惊失色,但任凭他们怎么胡乱谈论著,就是坚持而不屈从。幸而稍后唐三藏的弟子们已经找寻到此,这时那四老与赤身使者,以及仙女、女童都消失不见了,唐三藏也因此得救。后来“不识抬举”被用来指责人不接受或不自知别人的礼遇优待。

【书证】

  • 01.《西游记》第六四回:“这和尚好不识抬举!我这姐姐,那些儿不好?”(源)
  • 02.《醒世姻缘传》第五七回:“我把你这不识抬举不上芦苇的忘八羔子!你那老子挺了脚,你妈跟的人走了,我倒看拉不上,将了你来养活。”
  • 03.《儒林外史》第一回:“你这都说的是甚么话!票子传著倒要去,帖子请著倒不去?这不是不识台(抬)举了!”
  • 04.《红楼梦》第五八回:“不识台(抬)举的东西!怪不得人人说戏子没一个好缠的,凭你什么好人,入了这一行,都弄坏了。”
  • 05.《三侠五义》第五四回:“谁知胡烈听了,登时翻脸,说小人不识抬举,就把我捆起来,监禁在此。”
  • 06.《三侠五义》第七七回:“我好意敬你酒,你为何不识抬举?你休要咬文嚼字的。”

【用法】

语义指责人不接受或不自知别人的礼遇优待。

类别用在“不知好歹”的表述上。

例句

我当你是朋友,才愿意帮你,你别不识抬举

见他这么不识抬举,大家也就不再多说,懒得理会了。

你再这样不识抬举地得罪别人,只怕没人愿意和你做朋友。

他向来自以为是,不识抬举得很,你就别和他一般见识吧!

他已表明拒绝你的帮忙,既然那么不识抬举,你又何必理他?

难得有个条件那么好的人追求你,你怎么不识抬举地拒绝他呢?

我拜托了好久,他才愿意见你,你居然一口回绝,真是不识抬举

不识抬举的翻译

  1. fail to appreciate somebody's kindness
  2. 人(ひと)の好意(こうい)をつけあがる
  3. быть неблагодáрным
  4. ne pas savoir apprécier les faveurs,les bienveillances,les bontés

不识抬举成语接龙

“举”字开头的成语接龙(顺接)

  • 举一反三
  • 三心二意
  • 意味深长
  • 长驱直入
  • 入不敷出
  • 出神入化
  • 化为乌有
  • 有朝一日
  • 日月如梭
  • 梭天摸地
  • 地大物博
  • 博古通今
  • 今非昔比
  • 比比皆是
  • 是古非今
  • 今是昨非
  • 非驴非马
  • 马首是瞻
  • 瞻前顾后
  • 后来居上
  • 上行下效
  • 效犬马力
  • 力挽狂澜

不识抬举成语接龙

“不”字结尾的成语接龙(逆序)

  • 进可替不
  • 循序渐进
  • 有章可循
  • 应有尽有
  • 有求必应
  • 绝无仅有
  • 坚苦卓绝
  • 脆而不坚
  • 干干脆脆
  • 乳臭未干
  • 孤犊触乳
  • 人单势孤
  • 咄咄逼人
  • 书空咄咄
  • 大书特书
  • 贪小失大
  • 羊狠狼贪
  • 顺手牵羊
  • 风调雨顺
  • 满面春风
  • 功德圆满
  • 好大喜功
  • 投其所好

不识抬举字义分解

读音(bù,fǒu), 一部,共4画

㈠ 不 [ bù ]

①. 副词。

②. 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。 如: 不去。不多。不法。不料。不材(才能平庸,常用作自谦)。不刊(无须修改,不可磨灭)。不学无术。不速之客。

③. 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。 如: 不,我不知道。

④. 用在句末表疑问。 如: 他现在身体好不?

㈡ 不 [ fǒu ]

①. 古同“否”,不如此,不然。

读音(shí,zhì), 讠部,共7画

㈠ 识 [ shí ]

①. 知道,认得,能辨别。 如: 识辨。识破。识相(xiàng )。识途老马。

②. 所知道的道理。 如: 知识。常识。

③. 辨别是非的能力。 如: 见识。远见卓识。

㈡ 识 [ zhì ]

①. 记住。 如: 博闻强识。

②. 标志,记号。

读音(tái), 手部,共8画

①. 举,提高。 如: 抬头。抬手(喻通融宽恕)。

②. 合力共举。 如: 抬轿子。

③. 〈方〉[抬杠]喻争辩。

④. 〈量〉用于两人抬的东西。 如: 十抬妆奁。

读音(jǔ), 丶部,共9画

①. 向上抬,向上托。 如: 举头。举手。举重。举棋不定。

②. 动作行为。 如: 举止。轻而易举。

③. 发起,兴办。 如: 举义。举办。创举。

④. 提出。 如: 举要。举例。

⑤. 推选,推荐。 如: 推举。荐举。

⑥. 全。 如: 举国。举世。举家。

⑦. 古代指科举取士。 如: 科举。举人。一举成名。

⑧. 攻克。 如: “一战而举鄢、郢”。